建筑学生自述:“我选择建筑专业”并非“我喜欢它”-职业生涯规划

免费咨询电话:400-057-1108

建筑学生自述:“我选择建筑专业”并非“我喜欢它”

时间:2008-03-04 17:53:26来源:向阳生涯作者:点击:2890

导读:
■ 个案自述
“我选择”并非“我喜欢”
好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07级新生):清华大学是许多人一生的梦想,但是我在里面并没有半点优越感,入学已经一学期了,我发现我对这个专业越来越不感兴趣。也许有成绩方面的原因,以前一直名列前茅的我在清华这个精英团体中甚至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上学期的成绩已经几近倒数了,专业课中还有一门挂科。
更让我感到难过的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对于建筑设计总是没有感觉,我的方案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更糟糕的是,我的其他科目的成绩由于没有时间复习巩固,也导致成绩下滑,英语也无暇顾及。
上大学之前,我一心学习,根本没有关注过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在老师的指导下报考了建筑。以我的性格,我自己认为适合学医学,但我以前从未接触过医学的课程,我也不十分清楚自己是否能够学好医学。我现在十分郁闷,不知道是该在建筑学继续学下去还是尝试换专业。我仍然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 主题对话
转专业不如早规划
——访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杨晓燕
记者:一项针对在京24所大学一万多名高校在校生的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学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目前,在大学里转专业的可能性大吗?
杨晓燕:目前,很多高校的部分本科生都可转专业学习,但前提条件是学习成绩要名列班级或者专业前茅,同学评议认可,经所在学院及接受的院系同意方可转专业。据我所知,目前可以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并不多,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一旦高校放开转专业,很可能出现热门专业爆满,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的状况。其次面临着资源投入的问题。每一个教学单元都配备相应的教师、实验设备等教育资源,自由转专业必然会导致部分实验室设备闲置,部分实验室又设备不足的状况出现。
记者: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喜欢,但是又无法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学习,该怎么办呢?
杨晓燕:在专业选择上没能做到“我喜欢,我选择”的大学生,也可以尝试“我选择,我喜欢”。对于没有进入自己心仪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味抱怨是不对的。既来之,则安之。学生首先应努力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也许慢慢会发现这个专业其实可以胜任甚至喜欢。在大学里,学生也可以通过选修、辅修等方式来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少数学生真的无法适应,那可以考虑转专业,但一定要慎重。
记者:让学生学有所成,很多学校都提出这样的目标,那么,现在有没有一些好的措施来防止出现学生所学并不所爱的矛盾呢?
杨晓燕: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是,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同一专业大类入学时不分专业,在完成本科阶段前两年即一、二年级统一的基础课学业后,大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再进行专业分流,即在专业大类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了两年的学习之后确定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来选择专业。另外修双学位、选修课也都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好机会。
记者:作为学生来讲,怎么做才能“学自己想学”呢?
杨晓燕:很多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都很盲目,不少考生不但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对于填报的专业志愿也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盲目报考、父母包办的结果都可能造成学生最终进入一个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专业。现在学生在大学才接触到职业规划,这已经晚了。要让学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就明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做到报考志愿时心中有数。职业规划进入高中课堂,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之一。
■ 数据分析
超三成学生对所学专业无兴趣
在学生问卷中,高校学生普遍对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持好评。其中,84.3%的同学认为高校“重视学生的出勤考评”,78.9%的同学肯定“教师将批改后的作业反馈给学生”,认为“教学方法灵活生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等方面的学生比例也都超过60%。
但在相对宏观的制度安排方面,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则比较低。在教师调查中,50%和5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高校教学体制中缺乏“灵活的课程选修机制”和“灵活的专业选择、专业转换机制”。
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35.9%)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其中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高职院校分别为32.3%、39.1%、36.9%。调查报告认为,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速度已滞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步伐,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灵活多样的学习需求。如此高比例的学生学非所好,是首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高校在保持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的一致性和与职业的对应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和自己兴趣相吻合的课程较多”一项,有接近40%的学生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在“能提供获取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一项,持否定态度的也达到37.6%。
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持不满意态度。其中45%的被调查教师“非常同意”或“同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差,52.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近四分之一学生出勤率不到90%
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只有6.9%的教师回答,100%的学生可以按时完成作业;10.5%的教师回答,不足70%的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由此可见,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是目前高校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相对而言,该问题在北京市市属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对学生调查表明,认为自己“本学期出勤率在90%以上”的学生只有76.3%,即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出勤率不到90%。
学习时间分配是反映学生学习投入的直接指标。调查发现学生每天课外用于作业、预习、复习、阅读等的学习时间为3.7小时,而用于类似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活动的平均时间为2.4小时,用于社会活动和勤工俭学的时间为1.6小时,用于体育锻炼和睡眠的时间分别为1.1小时和7.6小时。
以学为本,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课程考试是对高校学生的基本要求,考试也是高校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基本手段。调查发现,在所有样本中,71.2%的同学没有不及格现象,有1~2门课不及格的占21.8%,有3~5门不及格的占4.8%,还有2.3%的同学有五门以上不及格。
八成以上学生认为大学教育增强自我社会意识
通过高等教育,大学生不仅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也应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通过教育增进社会关注度、社会责任感、社会包容性,促进社会团结和信任。这些都是保障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调查发现,84.1%的学生认为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增强了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意识”;83.7%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诚信度和社会规范意识”;80.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社会使命感和公益心”,86.7%的学生认为“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群体”,72.7%的学生认为“发现了自身价值和目标,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心”。不过,42%的大学生对大学教育“增强了自己对社会的信任”表示不太认可和不认可。该分析结果表明,未来高校教育应在建立和强化青年一代与社会之间的信任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近一半学生认为自己能力较低
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出勤率不高,对社会不信任等因素也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综合能力不高。在本次调研设定的13项能力素质考察指标中,近一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为“能力低或者较低”。
调查发现,学生自我评估相对较高的前五项分别为“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挑战未知问题的自信心”、“社交沟通能力”,而学生自我评价相对较低的项目则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技能”、“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等。
调查发现,51%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技能”低或较低;47%的学生认为自己“书写具有一定理论性的文章”方面能力低或较低;有4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低或较低的状态。
然而,学生的主观评估和教师的客观评估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在教师对学生的素质评估结果中,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诚信守法”、“生活常识和技能”方面得到的评价较高,而在“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的评价则相对较低。
推荐文章

课程服务

取消
免费领取培训试听课程
姓名:
年龄:
性别:
学历:
电话:
验证码:
试听课程选择*(三选一):
《1071万考生的高考志愿规划市场实况与趋势》
《复星、海尔集团高管教你如何正确入坑职业规划师》
《三招玩转校园职业规划》












 》
提示:请填写姓名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师-向阳生涯23年培训资质

Copyright © 2002-2024 向阳生涯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100189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