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荒唐的木桶效应
从小到大父母、老师以及各位长辈谆谆教导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长大后又知道国外有一个著名的“木桶效应”理论,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于是乎在这样高大尚的理论引导下,我们从小就盯着自己的“短板”,认为如果短板不弥补将来我们必会一事无成,甚至在评判别人的时候也是习惯忽略人家的长处,死死盯着人家的“短板”不放。
小编的观点是:其实哪有那么多聪明的孩子,只是在特定的环境氛围内,别人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罢了。
有一部分人的天赋是研究学习,所以当他置于特定的学习环境内,就是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的反馈结果可能就是年级第一。
而有一部分的天赋是动手操作,所以只有当他置于特定的环境内,他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还有一部分人领悟理解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人,却在做着研究型的工作,这就是人职不匹配。
我们越早挖掘自己的天赋,越容易得到成就感。
在成就感不断累积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个人的天赋会不断的放大。最后也就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天才。
我们必须承认天赋的重要性,而不是冷眼漠视。
2
弥补不足不如挖掘优势
向阳生涯曾经收到过一个咨询案例:
所以从小到大我就一直努力在弥补自己致命的“短板”——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拙于言辞,特别羡慕那些能说会道、性格外向开朗、巧舌如簧且特别受人欢迎的女孩子,因为无论是生活中还是书上、电视上,这样的女孩子就是有出息和招人喜欢,而我这种内敛低调的性格是不受待见的。
直到在房地产公司锻炼两年后我的语言才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和施展,口才的迅速提升,让我享受到了站在讲台上受人瞩目的感觉,尤其在培训和会议中我的发言经常受到领导夸赞和同事的注目,所以错以为我的“短板”应该得到了弥补,应该善于做营销工作了,可结果却差强人意。远远无法和我的努力匹配。
经过咨询老师指导之后我才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我竭尽全力去弥补我的短板,也就只能达到勉强及格的水平。
遗憾的是我用了34年才明白这个道理。
3
天赋所在:你比别人更高效
那么什么叫做天赋?天赋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某一个工作你做的得心应手而且比别人高效,那就是你的天赋。
我有一个朋友做3DMAX的,在设计岗位工作了接近15年。5年时间在为别人打工,接下来的10年时间都在自主创业。
工作的前两年他在做PS,后来觉得3DMAX,收入不错,果断转行了。
而且当时的建筑行业非常火爆,所以也算迎合了行业的趋势。
刚开始工作的第一个月,因为是学徒身份,朋友不奢求一分钱的工资,觉得有老板带领入门已经是非常幸福了。
刚开始学习的一个星期,觉得特别累,也特别难,每天学习到凌晨,甚至曾经想过放弃。
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发现自己越学越顺利。基本上老板画一遍,就能够掌握其中精髓。
因为有平面设计的基础,学到第三个月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帮助公司顺利接单了,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能够打动客户。
朋友就说了,他学习的比别人快,对设计的理解也比别人深刻,客户提出来的要求,其他同事估计要反复琢磨几次才能充分弄清楚,而到了朋友这里,基本上沟通一次就能清楚把握需求。
在拥有明显天赋的基础上,还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驱动力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而是找到自我天赋的人比你还要积极的进行刻意练习,而这种过程,丝毫感觉不到辛苦。
4
发现你的优势
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一个不擅长的岗位,做着不不痛不痒的训练,拿什么去和高手较量?凭什么去和高手较量?
天赋如此重要,那么天赋的具体表现形势是什么?
当你发现自己对某件事物有特别的渴望,能快速学习,完成后自我满意度很高时,那便是你的天赋之所在。
优势就是你天生能做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一万人做得好。即“做一件事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强烈的好奇心,是一种天赋;
迷人,是一种天赋;
有恒心,是一种天赋;
有责任感,是一种天赋;
深刻洞察人性,也是一种天赋;
如何发现我们的天赋?
1.梳理过去
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过往经历,小时候经常被别人表扬的是哪一部分?做哪一类事情更能让你得心应手?
有没有自己的优势学科?
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让你更加轻松自如?动手环境还是研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2.专业测试
在网上做专业的人格测试,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这里向大家推荐几款测试工具:MBTI测试,霍兰德性格曲线,职业锚。(PS:公众号后台均有测试链接)。
3.不要留恋沉没成本
也许我们填错了志愿,选错了大学,上错了专业,很多人不甘心自己多年的付出,执着的在不喜欢的岗位和专业孜孜不倦的坚持着,
但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会给我们造成更大的亏损。
成功者尽管路径各异,却有一定之规,就是扬长避短。之所以人比人气死人,就是因为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越比越灰。与其老想自己没什么,不如多想自己有什么,然后设法把它用好。因为说穿了,你没有的东西数不胜数,补的过来吗。——盖洛普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