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风光能否依旧?-职业生涯规划

免费咨询电话:400-057-1108

“海归”,风光能否依旧?

时间:2004-10-25 12:00:55来源:向阳生涯作者:点击:3204

导读:

   “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这句曾经颇能反映“海归”春风得意的顺口溜,其流行的时间,似乎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但曾经是“香饽饽”的“海归”如今却成了“海待”,不得不面临贬值的尴尬与困惑。“海归”不禁要问:我们还能风光依旧吗?

    “海归”: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海归”这个曾经代表着精英的代名词,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留学只是少数精英人才的专利,而且出去的多是技术人才。当时很多人都留在了国外,即便回来的也基本上是体制内吸收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国热开始升温,人员组成也日渐多元化。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央到地方各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回国成为一种潮流,当时的“海归”们也一度很抢手,动辄年薪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而现在,随着国外教育机构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欧美的留学费用虽仍然高昂,但如果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留学,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不过三五万元人民币。在这种“洋文凭”越来越好拿的情况下,它的含金量自然也相应地打起了折扣,笼罩在“海归”头上的光环也渐渐退色。另外,不少企业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挤压后,也不再把拥有“海归”的数量作为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要能力不要背景”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

    “海归”缘何成“海待”? 
    根据世界HR实验室对1500个“海归”样本的统计结果,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不得不暂时待业而成为“海待”。“海归”变成“海待”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自身定位比较模糊,对工作职位和薪金的期望值过高,在求职中处处碰壁。有一个“海归”在英国某大学毕业,呆了几年后回国发展。刚回来时,他可谓是踌躇满志,非著名外企不去。可几个月的求职,碰得他“头破血流”。原因在于他在国外做过教师、消防员、银行职员等多种行业,除了英语说得还算熟练,没有哪行是特别精通的。而外企在乎的是你在本专业上的工作经验,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外企之所以要在国内的分公司推行本土化进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本土的专门性人才对各方面都比较精通,可以大大减少他们的开支。最后,只有一家美国咨询公司开出4000元人民币的月薪,职务也是从最底层做起。他不愿去,无可奈何地成了一名“海待”。显然,“海归”的这种“失业”,并不是指连一份谋生糊口的饭碗都找不到,而是能够聘用他们的职位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太远。说到底,是他们的自我优越意识太过分了!

    “海归”们大都被两个观念所束缚,一是非大城市不去,二是非大企业尤其是著名外企不去。而事实情况是,一些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城市,行业或者职位的竞争本身就异常激烈,再加上精英云集,难怪就有些“海归”们一个不留神就“海待”了呢。

    第二,国内用人单位对海外学历的认识日趋理性,对“海归”不再盲目看重,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随着国内教育逐步与国外接轨,中国本土人才在各方面并不比海归派逊色。再加上有些年轻的“海归”缺乏工作经验,公司对他们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一些“海归”自我感觉良好,要求高薪,增加了用人单位的风险;再者,在短时间内公司也无法判断、评估他们的真实能力,而使用本土人才会降低这方面的风险;和本土人才相比.有些年轻的“海归”显得急于求成,不安心做暂时安排的工作,频繁跳槽;还有的小“海归”专业技能不如本土人才扎实,求职意向也不明确,有些人在面试时甚至表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用不用语言、专业都无所谓”。

    在英国进修3年刚刚回国工作的陈佳对自己目前的境遇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今天的北京早就今非昔比了,中关村更是藏龙卧虎之地;在哪里读过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诚哉斯言!

    “海归”,是真,是假? 
    有些“海归”一回国就成了“香饽饽”,很多公司争抢着聘用,而且薪酬不菲。而有些“海归”们即使“寻寻觅觅”,也免不了“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里面有个真假“海归”的问题,我们不妨把他们分一下类,看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第一种是在国内有经验、有学历背景的,他们出国进修或者在国外有工作经历,也就是真正“镀金回来”,是很受外资公司、民营、国有企业青睐并高薪聘请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翻几倍都是正常的。

    第二种是在国外留学,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们,他们对一些发达的文化、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方面比较了解,但他们通常的想法是由于出国“投资”比较大,一回来就想快速把“成本”收回来,因而对薪酬的期望值也比较大,甚至要3万——5万美元的年薪,实际上1万——2万美元的都难找。而国内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不少大学生的外语也很好,如果“海归”能把自身放回国内同等水平,把自身价值放在市场上衡量,先把基础打好,增值也是很快的。

    另外一种就是在国外瞎混的,属混水摸鱼的“方鸿渐”。这些人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有钱、有机会,能出国混个洋文凭回来,但混的结果是有的甚至连外语说得都不利索,他们的前景就比较令人堪忧。

    还有一种可称之为“浮躁的‘淘金者’”。一些“海归”人员没有在祖国扎根的思想准备,抱着回国内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这样导致决策短期化。

    显然,第一种和第二种“海归”可说是真“海归”,所以成了“香饽饽”;而后两种则是假“海归”,难怪要“凄凄惨惨戚戚”了。

    告别“海待”,风光还能依旧 
    一不小心就成了“海待”怎么办?以下五个方面让你风光依旧:

    1.关键的是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部分海归派不知道如何做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妨去找一家咨询公司,让其协助进行。要全面地认识自己,分清自己的优劣后,就可以明确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准备,今后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鉴于目前海归人员就业的现状,他们其实可以适当地降低门槛,从低往高做起。由于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国际化经验,只要他们保持一个平常心态,我相信他们会很快得到提升,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2.不要太看重第一份工作

    “海归”们回国后,不要太看重第一份工作做什么,薪水有多少,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可以先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哪怕先给人当义工,让别人有机会看到你的能力。

    3.降低门槛,眼睛要向下看

    很大一部分“海归”们找工作的时候,眼睛只盯着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实际上,现在中央的政策是进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地方同样也有很多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4.创业不如先就业

    有的“海归”一回国,就想建立自己的事业,大干一番,好像这样才算成功,才符合“海归”者的身份。其实,与其先创业,不如先找一个与自己想从事的领域有关的企业就业,积攒一些工作经验,这对以后自己打拼很有好处。

    5.毕业后不必马上回来

    毕业后再争取在所在国锻炼一段时间,回国时以一名业内国际化专业人士的身份出现,才可能让“海归”这两个字增值。

推荐文章

课程服务

取消
免费领取培训试听课程
姓名:
年龄:
性别:
学历:
电话:
验证码:
试听课程选择*(三选一):
《1071万考生的高考志愿规划市场实况与趋势》
《复星、海尔集团高管教你如何正确入坑职业规划师》
《三招玩转校园职业规划》












 》
提示:请填写姓名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师-向阳生涯23年培训资质

Copyright © 2002-2024 向阳生涯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10018957号